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球员面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球员面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数据统计显示,门将面对点球时,有98%的概率往两侧扑,只有2%的时候会守在原地
既然是这样,球员们使劲往中间踢就好了,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这么干呢?
对此外国专家解释,这涉及到一个心理问题。因为罚向中间,门将站着不动就能扑出皮球,如果罚失的话,会显得尤其尴尬,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十足的笨蛋。所以通常来说,多数球员宁可不赌那么大,而选择更不容易有愧疚感的两边。
点球打中路成功率只是相对高,原因很简单,因为守门员站位在球门中间,所以只有经验十分老道者才敢选择中路射。
射边路的成功率也不低,如果角度足够刁钻,球速够快,假动作能骗过守门员,边路是极好的选择。
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解一下就会明白了:
足球比赛点球点到球门线的直线距离是12码,也就是10.98米。
一名足球运动员踢出的足球球速一般能达到100公里/小时以上,换算成秒,就是球速每秒大约28米。(目前球速最快的世界纪录是220公里/小时)
从以上两个数据可以得出留给守门员的反应时间大约为小于0.4秒。
守门员从眼睛看到球踢出再到大脑指挥身体作出反应,这个响应时间要远大于0.4秒,所以一般不会看到球踢出再作出扑球动作,这样肯定是来不及的。
因此守门员扑点球时都会预判,事先扑向可能的来球方向,才有可能将球扑出。
哈登造犯规是自已一个标准,别人不能适用,如果扣除哈登后撤三十步投篮的三分,扣除罚球,再加上他的高出手率,他能得多少分,其实就是一个光屁股跳舞的小丑而已,严重怀疑裁判是他亲爹
北京时间1月30日,火箭在主场以116-121不敌鹈鹕。而在比赛的最后时刻,还上演了极具争议性的一幕,就是詹姆斯·哈登造了对手一次三分犯规。
其实哈登造犯规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但这次三分犯规还是引起了球迷之间的热议,甚至很多球迷认为,这是典型的一次“哈登特权”式犯规,即联盟中只有哈登能造出这种犯规。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瞬间。
当时是火箭拿到防守篮板,并落后着5分,需要马上抢一个三分才能保留悬念。于是哈登持球推进,面对对面的两名防守球员,哈登跳起投射三分。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面的两名防守球员其实都没有侵犯到哈登的圆柱体,两人都是垂直起跳。而这时哈登却往前一倾,强行让对手干扰了自己的投篮手,最终裁判吹罚鹈鹕犯规。
很明显,这次犯规个人觉得吹的很勉强。和以往不同,以往哈登也是造犯规,但那更多的是哈登利用节奏和将手臂延展出去而搏得的犯规,换句话说,防守球员是真犯规了。而这次,防守球员明显是一次很好的防守,丝毫没有侵犯哈登的圆柱体。
因此,个人认为这其实是裁判在“弥补”上一回合的判罚。上一回合中,哈登被对手挤出边线,裁判并没有吹罚犯规,而哈登和火箭队其他人都认为那是对手在战术犯规,为了不让哈登投三分。
所以为了缓和火箭队的情绪,裁判在下一回合中,也就是哈登这次强行造三分时,给了他三次罚球的机会。
至于哈登是否有“造犯规特权”,我觉得确实有这个可能,但一般情况下球星多少都会有一些特权,裁判会更倾向于他们,这也是很常见的。所以对于哈登,我们不能把每一次搏得犯规都完全的推到“特权”上,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球迷还是很会调侃的,也有一定道理。
之前便有哈登关键时段单打卢比奥,双后撤步三分球造了卢比奥的犯规。
但通过比赛回放,我们可以看到哈登撤了好几步,赛后卢比奥与记者的对话,看得人想笑——
记者问卢比奥:“怎么看这球?”
卢比奥:“你看了那个球吗?”
记者:“看了。”
卢比奥:“那你怎么看?”
记者:“个人观点,我觉得走步了。”
卢比奥:“我不会回答,但我觉得大家都知道答案吧。”
不过赛后NBA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说哈登这次造犯规属于误判。
这回哈登使用了造犯规神技,可这次似乎与单打卢比奥那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哈登身前的弗雷泽直挺挺站着,根本没有触犯到哈登的圆柱体。后面的霍乐迪高高跃起盖帽,但也没有碰着哈登。
所以这明显是个误判。
但从另一角度分析,即上一回合哈登快速推进,却被挤出边线,裁判无动于衷。可以看到,如果从【找哨】的角度来说,还算合理。
超级巨星是NBA最珍贵的财产,NBA当然会多多少少保护他们,【巨星哨】就是这个意思。说哈登有些特权,詹姆斯有些特权,科比有些特权……都没毛病。
要看你所谓的业余有多业余。
不是所有非职业球员就都叫业余,业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过训练,有自己的业余球队,会参加业余比赛,而且经常会组织踢球训练,他们也都是业余。那种,一年四季几乎都不运动的人,偶尔踢两脚,也觉得自己是业余,这两种人的水平天差地别。
如果是后者,那么就别想了,职业守门员不用判断方向,踢完之后再扑都行。
如果是前者,那么就不是毫无机会,这种业余球员和职业球员差距最小的技术环节,可能就是点球了,10脚进5脚,如果心理素质好的话,甚至更多也不是难事。
2007年,湖南卫视办过一个足球选秀节目叫《足球小子》,参加的都是一些十多岁的少年球员,其中有一期,请来了一位前利物浦队的主力门将,参加节目,让他们罚点球,虽然这位门将气场很强,一开始因为紧张,总有踢飞的情况,但是节目到最后再看,那些小球员的命中率,也都有大约50%。
这些小球员尚未成年,也就只是受过一些足球学校的训练而已,此前就更没有和职业门将打交道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命中率也有5成上下,就说明了只要有基本的身体素质,且接受过训练,不需要有职业的素质,才能攻破职业门将的球门。
我很尊重专业高手,也在很多问题里,表示过我对职业运动员的崇尚。但是这个崇尚,是基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是盲目崇拜。
崇尚专业高手,应该出于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科学的逻辑,而不是盲目的“跪舔”。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守门员扑点的成功率并不高,即使是面对业余球员。
我们拿英格兰国内的比赛做参考,我们都知道英格兰的足球联赛体系是世界最完备的,除了英超、英冠、英甲、英乙四级职业赛事外,还包含有英非联、英挑赛以及地区联赛等多个级别的业余联赛。
根据英足协规定,所有在英格兰足球协会注册的球队都可以参加足总杯的比赛,而在历史中业余球队战胜职业球队也非常多见,试想一下这些业余球队的球员在面对职业球队守门员罚点球时并非没有任何机会。很多职业球队都败于业余球队的点球,而卢顿和沃金更是创造了历史。
如果你认为英格兰足球水平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在中国足协杯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2014年的足协杯作为业余球队的武汉宏兴最终点球4:3淘汰了中超球队上海上港。因此并不能说职业守门员扑业余球员点球会让对方毫无机会,只能说扑点成功率会更高一些。当然你要说让诺伊尔、布冯去扑一个足球爱好者踢出的点球,那这个话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不请自来,因为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需要一本正经地回答。
在刚刚结束的俄罗斯世界杯上,进入淘汰赛阶段后一共有四场点球大战,合计39次射门,其中中有26次入网,命中率仅为66.7%,其中有11粒点球被直接扑出。
而由于视频裁判的引入,俄罗斯世界杯点球判罚的数量激增,在全部64场比赛中,一共出现了29次点球判罚,其中有22粒罚入,命中率远远高于点球大战,但是包括梅西、C罗、莫德里奇等大牌球员的点球均被对手门将扑出,另有2粒点球直接罚丢。
以上样本虽然太小,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
首先,不是技术好的明星球员,他的点球命中率就高,另一方面,点球不仅仅是考验射门守门技术,更是压力之下门将和罚球手双方心理上的博弈。
所以职业球员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忽视门将的存在,而门将恰恰相反要想尽方法吸他们注意,比如在球门线上上蹦下跳。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仅考虑心理层面的博弈,让一个职业门将去扑一个业余球员的点球,结果是很难说的,高水平的职业门扑出点球,观众会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万一扑不出,那将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这时压力就产生了,而对于业余的罚球手来说,情况则刚好相反,所以能够轻松上阵。
罚球时假动作也是博弈的一个方面,职业门将和业余球员,很可能一辈子就这么一次对决,职业门将可能被研究的多一点,而业余球员没人知道他射门时会不会做假动作,出球方向会不会假戏真做。而门将也可以在对方射门球卖一个破绽,比如故意向某一方向移动,吸引对方打到另一方向。
对于专业门将来说,心理上的劣势当然可以用技术上的优势来弥补。
通常,职业球员在罚球时触球时间约0.1秒,球速可以达到110公里/小时,而点球点距离球门约11米,这意味着皮球飞出3米后距离球门线约8米的时候,门将才能判断出球将落向哪一个方向,并在随后需要花大约0.5-0.7秒来做出扑救。然而事实上,皮球飞到最远的门柱用时也不到0.4秒,几乎与眨眼一样短暂。所以当球速和角度达到一定要求时,球几乎是必进的,显然,想要成功扑出点球,守门员更多只能靠经验与运气来做出预判。
但是业余球员踢出的球很难达到这样的球速,射门的角度也不是予取予求随心所欲,所以此时需要靠运气的变成了罚球者这一方了。
而业余球员想在点球方面有所突破,肯定还是得加强射门力量的训练。
这个毋庸置疑的,一个职业选手第一必须具备的就是天赋,第二必须是强大的,你不知道职业选手有多可怕,不管是哪个行业,比如枪击,拳击,电竟,最强大脑,足球当然不包括中国队,篮球,乒乓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球员面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球员面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